锚定教育强国目标 专家: “十五年规划” 破解升学规划困境

2025-07-25 14:22:14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对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路径,回应百姓对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多样教育的新期待。

在此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形成合力助孩子走好成长关键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7月24日下午,在一场主题为“985 海归教授媒体见面沟通会”上,知名学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李泽指出,当前普通家庭因认知不足和信息差,存在盲目追求“分数最大化”等规划误区,导致家长与学生陷入困境。为此,他提出教育规划需突破短期视角,秉持“以终为始,十五年规划”理念,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升学规划提供新思路。

教育规划应回归本质,“15 年布局”破解短期误区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为10.9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以“高考志愿填报”作为关键词查找,可在企查查上查到2000多家公司包含高考志愿填报等相关服务,大部分机构都在做线上平台的服务。

李泽教授告诉记者,教育规划需突破短期视角,秉持“以终为始,十五年规划”理念。他强调,科学的规划要回归“人”的成长本质,结合学生的性格特质、兴趣方向等个性化维度,通过15年的科学布局与动态调整,实现个人长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精准衔接。

在他看来,高校学科调整速度与产业变革节奏正在加速融合。“近五年教育部新增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等专业,都是国家战略驱动的直接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速,这反映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必须紧扣国家战略与科技演进方向。”李泽教授举例说,低空经济就是极具潜力的领域,2023年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2024年预计突破1.5万亿元,人才缺口超100万,相关岗位薪资优势显著,考生可重点关注飞行器设计、智能控制与 AI 等细分方向。

这种将个人发展与时代趋势深度绑定的规划逻辑,不仅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清晰路径,也为教育规划行业指明了升级方向,从“分数匹配工具”向“终身发展伙伴”转型。

打破信息茧房, 引领AI 时代教育规划革新

随着 AI 技术对职业形态的重塑加速,静态的志愿填报已难以应对动态的社会需求。李泽教授认为,教育规划的核心竞争力,终将回归到对个体成长规律的尊重与对时代趋势的洞察上。

当前市场上,70%的志愿填报机构仍依赖静态大数据匹配学校与专业,却对AI引发的行业兴衰周期缩短、岗位技能迭代加速等趋势视而不见。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服务,与李泽教授提出的“三不说”规划原则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为AI时代的教育规划提供了颠覆性思路。

“‘三不说’的核心,是打破AI时代的信息茧房与认知盲区。” 李泽教授在解析其理念时强调,首条“不说表面热门”直指行业痛点,在ChatGPT重构知识获取方式的今天,5 年前的热门专业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就面临AI替代风险。

第二条“不说道听途说”则针对信息过载的困境。李泽指出,当前家长获取的教育信息中,60% 来自非专业渠道的碎片化分享,诸如“文科无用论”“体制内铁饭碗”等片面观点,极易误导规划方向。“AI 时代的‘铁饭碗’并非某个岗位,而是‘人机协作能力’。

第三条“不说个体盲区”旨在突破学生的自我认知局限。李泽团队通过性格特质测评发现,80%的学生对自身能力边界的判断存在偏差。他强调,AI时代的规划需用“能力迁移图谱” 替代 ”专业标签”,引导学生发现那些能与机器形成互补的独特优势。

从行业视角看,“三不说”原则实则是对教育规划服务的升级要求,机构需从“信息中介” 转型为“认知教练”,既要具备AI技术对各行业影响的研判能力,又要掌握学生潜能挖掘的科学方法。李泽预测,未来3年,无法践行这类深度规划的机构将被淘汰,而那些能帮助学生在“人机共生”时代找准定位的服务,将成为市场主流。这不仅是教育规划的革新,更是对AI时代人才培养逻辑的重新定义。

责任编辑:李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