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科技行业正面临科研成果“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断层、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低效、原创项目全周期资本支撑不足等关键瓶颈,基础科学、工程技术、数字智能等核心领域的突破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8月16日,历经两年筹备的“2025 首届上袭・世界科学原创大会”(WCSO2025)在新加坡圆满收官。这场汇聚20国院士、200家科创企业与100家风投机构的国际盛会,不仅以 “从科学原创到产业集群全链融合”为主题搭建了全球协作平台,更通过“九链融合操作指南”“科学原创母基金”等重磅成果,为破解“原创成果转化难”“全球创新协同弱”等行业痛点提供了可落地方案,彰显了科技智库引领全球科学创新的新担当
72个工具包构建原创全链条闭环
大会最受瞩目的成果,当属SXR科技智库创始人徐亭首次系统发布的“全球科学原创九链融合操作指南”。这份涵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九大维度的指南,以9章内容、72个工具包、108张可落地模板,构建了“诊断—设计—实施—评估”的完整闭环,其创新性在于打破了传统创新链条“各自为战”的壁垒。
例如,产业链维度推出的“链长数字孪生驾驶舱”可实时可视化需求缺口与产能分布,创新链维度的“专利导航竞争态势图”能精准定位技术突破方向,而人才链维度的“科学家合伙人股权池模板”则为科研人员与企业搭建了利益共享桥梁。
更值得关注的是,指南并非理论框架,而是配套了“九链融合小助手”微信小程序,通过输入项目技术成熟度(TRL)、融资轮次等信息,即可一键匹配政策、资金与导师资源,真正实现 “让原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的落地赋能。
打造“五路纵队”协同新生态
科学原创的落地,离不开资本与组织模式的双重支撑。大会宣布设立的“科学原创九链融合母基金”,以“梯度+接力”策略覆盖原创项目全生命周期,天使期50万—200万美元聚焦概念验证,加速期200万—1000万美元提供场景订单与链主陪跑,产业期1000万—5000万美元助推跨国产能落地。
尤其突破性的是,基金预留30%“科学家合伙人期权池”,允许以专利、技术秘密、数据资产作价出资,这一设计直指“科研人员激励不足”的行业痛点,让科学家能共享原创成果的市场价值。
与此同时,SCA师成书院与SXIAS上袭高等研究院共建的“全球高校院所创新联合体”,则通过上市公司、高校、院士专家的深度链接,主攻共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与母基金形成 “组织+资本” 的双轮驱动,完美诠释了徐亭提出的“科学原创不是孤独的长跑,而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政策制定者五路纵队并肩的马拉松”理念。
从狮城火种到“一带一路”科学走廊
作为大会的压轴环节,徐亭理事长提出的三点全球倡议,为全球科学原创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一,建立“开放科学、开放标准、开放资本”新生态,直指当前技术封锁困境,呼吁以协作打破创新壁垒;其二,以新加坡为圆心、“一带一路”为半径构建“科学原创走廊”,将东南亚、中东、欧非等区域的创新资源串联,形成跨洲协作网络;其三,倡导 “长期主义” 资本,推动从“快速变现”转向“长期陪跑”,让科学家能“坐十年冷板凳”,让科技企业实现“百年经营”。
这些倡议并非空想,2026年大会将同步举办“首届国际科学捐赠峰会”,聚焦“耐心资本” 配置与科学捐赠合规路径;国际科学原创奖已启动全球征集,500万美元奖金池将吸引全球顶尖原创人才;全球科学原创500强榜单则以专利引用、产业影响力等硬核指标,为行业树立创新标杆。
当1000架无人机在空中拼出“WCSO2025”,灯光幻化出DNA双螺旋与绿色地球,线上观众刷屏的“Science for Humanity”(科学为人类),恰是这场大会的精神内核。
首届上袭・世界科学原创大会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全球科学原创生态构建的起点。随着九链融合模式的落地、国际协作网络的拓展,中国科技智库正以实际行动推动科学原创成为时代最强音,为人类科技进步注入持久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