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联合国成立80周年,亦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设立10周年。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作为唯一获邀项目代表,向全球推介其原创的“无辐射经皮介入技术(PAN Procedure)”及推广成果。这是中国医生首次在联合国总部宣讲原创医疗技术,成为中国科技赋能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标志。
无辐射介入改写心脏治疗范式
心脏病作为全球首要死亡原因,传统治疗模式长期面临诸多局限,介入手术依赖辐射设备与造影剂,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且对手术室等硬件要求严苛,导致高龄、妊娠、合并肿瘤等高危患者及资源匮乏地区患者难以获得有效救治。
潘湘斌教授首创的“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PAN Procedure)体系”实现了颠覆性突破。该技术仅凭超声即可取代传统体外循环与放射线,真正做到“不开刀、无辐射”,从根源上消除了辐射与造影剂的健康风险,突破了多项手术禁忌。更关键的是,其摆脱了对专业导管室和大型设备的依赖,将复杂心脏手术转化为可在门诊甚至基层开展的常规治疗,在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上同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破解高端技术“曲高和寡”的难题,团队还发明超声导丝等专用器械降低操作门槛,基层医生经约十台手术训练即可独立开展治疗。“能救的人少,再高精尖的技术也没有意义。” 潘湘斌的理念直指医疗创新的核心,让技术跨越专业壁垒,触达更多需要的患者。
从移动手术车到国际标准共享
依托PAN Procedure技术体系,团队研发的“超声引导移动手术车”成为打破医疗资源地域壁垒的关键载体。车辆无需铅防护与大型放射设备,配备可扩展手术空间与层流净化系统,能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上门心脏手术”,将以往“必须到大医院找专家做的大手术”送到患者家门口。目前,十余辆移动手术车已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救治,让连阑尾炎手术都难实现上门服务的医疗界见证了中国创新的实践价值。
技术推广已形成“中国原创-全球应用”的完整链条。该技术不仅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挽救大量生命,更凭借对高龄、合并症患者的治疗优势,成功进入英、法、德、加等发达国家医疗体系。截至目前,PAN Procedure 已覆盖60余个国家、1000余家医院,救治患者超20万例,培训当地医生数千名,实现了从“技术输出”到“能力建设”的深度赋能。
国际组织的认可更助推技术普惠,国际标准组织 IEEE 将潘湘斌团队牵头制定的相关国际标准永久免费开放,世卫组织为其颁发“科技创新奖”,肯定其“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突出贡献。
中国方案赋能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此次潘湘斌团队亮相联合国总部,源于该技术被联合国纳入和平与发展基金旗舰项目,“利用 PAN Procedure 增强心脏病治疗能力”,成为首个获联合国推广的中国医疗技术。在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主持的会议上,联合国经社事务副秘书长李军华、近 30 国常驻代表及高级外交官齐聚,共同见证中国技术的全球价值。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拉特雷此前赴阜外医院考察时曾评价,该技术突破传统局限,大幅降低治疗成本与门槛,尤其在资源匮乏地区发挥关键作用。巴基斯坦代表在会上特别致谢:“潘医生在巴基斯坦的工作挽救了众多生命,我们深表感激。”这些反馈印证了技术对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理念的践行。
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十余年前布局复合技术团队,到如今技术成为联合国推广项目,PAN Procedure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医疗科技创新的缩影,更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傅聪大使所言,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已成为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而PAN Procedure的全球推广,正是中国以科技力量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具体行动。
面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潘湘斌团队表示将持续推动技术迭代与标准共享。这场亮相联合国的“中国技术宣讲”,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疗创新的硬实力,更传递了“生命无国界,创新为人类”的中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