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融合・共生・向上——高质量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由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此次会议,汇聚百余位经济与建设科技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以出版为纽带探讨高质量发展路径,两款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磅出版成果同步亮相。
专家共话发展,以融合创新激活出版活力
“出版事业是塑造时代精神的光荣事业,‘融合’是破局之道,‘共生’是制胜之钥。”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在致辞中明确指出,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业需以融合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拓展发展空间。这一观点得到业内专家响应,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视频致辞中强调,新时代出版人必须强化精品意识,以高质量内容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在专题交流环节,专家学者从多元维度为出版高质量发展支招。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报告中提出,出版业应聚焦经济政策与产业实践,打造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王晓鸣则以“六个坚持”为核心,建议出版业锚定科技前沿与国家需求,构建特色化发展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大为、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等专家,分别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低空经济等新领域,呼吁出版业加快内容创新与领域拓展。
重磅成果发布,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出版实践
会上,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建材工业智能制造研究与实践丛书》成为焦点。这套历时5年打造的著作由8位院士领衔指导,近200家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系统覆盖建材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制造理论与实践。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其不仅填补了建材领域智能制造系统出版的空白,更以技术梳理与方案总结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发布仪式上,出版社社长佟令玫向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专家等赠书,推动成果快速落地应用。
同步启动的《新质生产力研究与中国实践丛书》主题出版项目,进一步彰显出版业与科技产业的深度绑定。该项目由经济日报出版社联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打造,将从创新科技、未来产业、人才培育等维度,结合典型案例剖析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申长江表示,丛书将成为连接科技研发与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锚定出版强国,构建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生态
“坚持‘质量立社,价值强社’,打造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新型出版主体。”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社长佟令玫在发言中透露,两社依托经济日报资源优势,在财税金融、数智建设等专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央级出版机构,其通过“开门出书”理念整合行业资源,已推出一批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精品著作。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座谈会及系列成果发布,展现了出版业以科技为纽带、以内容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随着智能制造、新质生产力等领域出版成果的落地,出版业正从内容传播者转变为产业创新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为出版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